Technology
技术转移
如何创新机制,更好培育文物保护人才?
来源:本站 时间:2024/01/19 10:12:00 浏览量:1066 点击收藏 分享

  创新机制 培育文物保护修复人才

  习近平总书记高度重视文物工作,多次作出重要指示。202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四川考察时强调,文物保护修复是一项长期任务,要加大国家支持力度,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发扬严谨细致的工匠精神,一件一件来,久久为功,做出更大成绩。

  我国是文物大国,文物数量大、种类多。做好文物保护修复工作,需要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化人才队伍来支撑。党的十八大以来,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我国文物保护修复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重大成就,人才体系更加健全,包括能工巧匠、高层次研究型人才等在内的各类文物保护修复人才队伍快速壮大。近年来,随着《国家宝藏》《我在故宫修文物》等优秀电视节目、纪录片的播出,原本相对冷门的文物修复师也越来越进入大众视野。2021年10月,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文物局共同颁布《文物修复师国家职业技能标准》,文物修复师作为新职业受到更为广泛的关注。良好的就业前景,让更多年轻人走进文物修复这个领域,以敬畏之心传承古老手艺。

  在快速发展壮大的过程中,文物保护修复人才队伍建设也存在一定问题,比如人才短缺,一直存在着“小马拉大车”等问题,据国家文物局统计,2022年文博系统18万多从业人员中,专业技术人员仅5.5万余人,具备精湛修复技艺与知识水平的文物修复师更为稀缺。这些都成为制约文物保护事业发展的瓶颈。

  近年来,各地立足实际采取多项措施,通过专业培训、高校深造、师父带徒、持续增加各级文物保护和考古机构编制、大幅提高文物考古事业单位的职工野外工作津贴标准等方式着力解决这些问题。除了文物管理相关部门外,加大力度培育文物保护修复人才也是人才工作部门的重要职责,从人才工作角度来说,应该如何创新机制,更好培育文物保护人才?本期《话题讨论》栏目就此展开讨论。

  打破体制束缚 重塑文保人才培养体系

  文物是民族基因的重要物质载体,蕴藏着一个民族特有的精神价值、思维方式和创造力、生命力、想象力。建强文物保护修护人才队伍,重塑符合新时代文保事业发展的人才培养体系,方能更好筑牢文保事业发展根基。

  构建跨学科融合的培养体系。

  我国文物保护修复人才数量和文保事业发展需求相差甚远。作为文物大国,我们需要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化队伍支撑。传统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养往往过于专业化,缺乏对跨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现代文物保护修复不是简单复原破损器物,还需要在修复保护过程中开展系统综合研究,提取历史信息,复原历史文化生活场景。以三星堆遗址祭祀区的发掘与保护为例,我们使用了光谱技术、酶联免疫法等不同学科文物保护修复人才,第一时间对出土文物进行保护和研究,确认了三星堆50余件器物上有丝绸遗迹;利用机器视觉、AI技术,突破新出土文物脆弱残缺、修复难度大的难题,为破解文物修复及挖掘其价值找到新的突破口。因此,构建跨学科融合的培养体系,才能培养具备全面素养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才能更好地适应当代文物保护领域的复杂性。要将文物修复技术与前沿先进学科知识相结合,同时借助现代高科技修复设备与先进修复技术,为科学研究与保护出土文物提供有利条件。

  推动院校合作,拓宽实践渠道。

  传统的培养模式中,学校教学内容与实际文物修复工作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学校大多局限于对文物质地、成分、工艺、病变机理的理论分析,少有实际操作,造成理论与实践、传统修复工艺与现代修复技术脱节。通过推动院校合作,将学生引入实际文物修复项目,让他们在真实的考古挖掘、文物修复现场环境中学习和实践,增加实践经验,践行理论运用,有助于培养更符合实际需求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如三星堆遗址祭祀区考古现场挖掘工作中,就有不少高校团队、科研院所多次参与,在考古发掘前沿学以致用。其中四川大学选派的三星堆遗址考古队参与祭祀区的五、六、七号器物坑的合作发掘,累计工作两年多,共7000多小时,出土了大型金面罩、金箔片、玉器等数千件珍贵文物,在考古类权威刊物发表论文百余篇。实践是培养文物保护修复人才不可或缺的部分,通过与高校院所加强合作,推动文物保护修护人才向考古一线集聚,不仅能加深他们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也能帮助他们更好掌握文物保护修复技能,进而培养具备全面素养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

  倡导行业认证,提升从业热情。

  文物保护修复人才是文化遗产的守护者,在保护历史和文化传承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该领域的从业者往往需要应对复杂的工作环境和技术挑战,更需要有几十年如一日的耐心和定力。肯定文物保护修复人才的付出,褒扬他们作出的突出贡献,是文物保护修复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内容。要积极丰富和完善行业认证渠道,提升他们的从业热情。比如积极举荐从业者评选技术能手等文博系列荣誉称号,不仅可以激励他们积极学习提升专业技能、创新修复技术和方法,更能使从业者获得更多的资源支持,有更多机会分享经验和技术,以提高整个行业水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工作。2019年8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敦煌研究院召开座谈会时强调,要关心爱护科研工作者,完善人才激励机制,为科研工作者开展研究、学习、深造、研修交流搭建更好平台,提高科研队伍专业化水平。这为我们抓好新时代文物保护修复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根本遵循。

  在敦煌莫高窟正在保护修缮的第55窟内,一位文物保护工作者对壁画进行修复 新华社记者 李贺 摄

  我们要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建设一支复合型高素质文物保护修复人才队伍当作一项政治任务抓好抓实,充分把握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发展规律,强化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养体系顶层设计、人才队伍建设整体规划、人才培育举措协同推进,在以下三方面精准发力:

  第一,坚决贯彻落实党中央关于文物保护利用改革重大部署,加强文物保护修复人才队伍建设。

  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文物保护利用工作,作出了一系列重要论述,如“历史文化遗产是不可再生、不可替代的宝贵资源,要始终把保护放在第一位”“要运用科学技术提供的新手段新工具,提高考古工作发现和分析能力,提高历史文化遗产保护能力”“让更多文物和文化遗产活起来”等。全国文物工作会议也确立了“保护第一、加强管理、挖掘价值、有效利用、让文物活起来”的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工作重要论述精神,我们要坚决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物保护利用改革的重大部署,统一思想、真抓实干,加快建设一支门类齐全、技艺精湛的文物保护修复技能人才队伍,推动新时代文物事业高质量发展。

  第二,不断创新完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引育的新模式。

  目前从事文物保护利用、文物修复的人才比较缺乏,本科生、研究生培养数量比较少,而且难以留住,文物保护修复人才队伍依然薄弱,“小马拉大车”现象突出。突破这一困境,必须进一步加大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才建设,出台加强地方文物保护修复人才队伍建设的指导性意见,注重解决文物保护修复人才的实际困难,增强文物保护修复工作的吸引力。健全文物保护修复传统技艺的有效传承机制,构建分层次、分阶段的培养体系,按照“理论—实践—理论—实践”四个阶段,提高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实践操作能力。创新“文物保护项目+人才”培养模式,发挥文物保护修复项目和修缮工程聚才育才优势,通过师带徒、“匠”带“兵”的方式,培养一批名匠、文物修复师等技能人才。组织技能人才参加“全国文物行业职业技能大赛”等竞赛活动,通过“以赛促训”,提升文物保护修复人才的整体水平。

  第三,合作共建打造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发展的新平台。

  加强科研创新平台建设,与高校合作共建教育研究新平台,申报文物保护修复重点实验室,聚合高校和地方教育资源与科研力量,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健全系统、科学、有针对性的互动机制和培养模式,共同培养高层次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创新学术资源开放共享平台建设,推进相关文物高清数据采集和展示利用,创建文物资源大数据库,实施数字化保护工程,对文物保护修复技术及数据资源开放共享,为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育提供充足的数据储备。推进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训基地建设,探索与国内外知名文物保护机构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和交流平台,深化与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在文物保护修复领域的交流合作,完善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训基地的配套设施,编写培训教材,充实师资力量,提升文物保护修复人才培养规模和质量。

  用系统思维谋划文物保护人才培育体系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文物承载灿烂文明,传承历史文化,维系民族精神,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深厚滋养。保护文物功在当代、利在千秋。”文物保护修复工作是一项系统性、整体性、复杂性工程,对于文物保护修复人才的培养,既需要强化考古、生物、化学、艺术等多学科知识学习,还需要运用系统思维抓好人才培育体系建设。

  文物保护修复机构是文物保护修复专业人才的聚集地,人才工作要“筑好巢”才能“引来凤”。政府部门要适应文物保护工作快速发展的要求,加大对文物保护工作财政资金的支持力度,促进文物保护工作顺利进行。通过制订出台中长期文物保护利用工作方案,提出文物保护机构建设目标,谋划实施一批具有带动性的保护项目,攻关一批文物保护关键技术,形成一批文物保护利用成果。如重庆市大足区紧紧围绕落实新时代文物工作方针,提出建设世界知名研究院的目标,推动印发《重庆市加强石窟寺保护利用工作方案》。大足石刻研究院于2019年升格为重庆市文化旅游委直属副厅级事业单位,2021年纳入科研事业单位管理。依托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先后建成大足石刻文物医院、大足石刻安全技术防范中心、大足学研究中心、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等平台30余个,保障人员编制165个,全面提升人才平台引育能级。

  开辟外引内培路径,打造人才集聚雁阵

  文物保护修复人才的引育,要坚持“外引借力助力,内育固本强基”的理念,创新人才引育模式,充分发挥人才引领文物保护工作高质量发展的效能作用。外引方面,要持续强化政策支撑,形成政策比较优势,对特别优秀的高层次人才实施“一事一议”“一院一策”,只要人才愿意来,就充分给待遇、给平台、给服务。大足区依托“百万英才兴重庆”等省部级人才招聘平台,大力引进矿物学、岩石学、矿床学等专业人才充实文物保护力量。内培方面,要依托相关科研院所,利用他们在培育人才方面的特殊优势,加强支持合作力度,加快相关专业人才的培养。比如,大足区联合中国石窟文化联合研究生院,加快石窟资源保护利用和文化挖掘相关领域急需创新人才培养;探索建立“订单式”培养机制,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和鼓励专业技术人员在职攻读博士学位,以“出得去、能回来、提水平”方式不断造就“新鲜血液”,打造人才成长新路径。近年新引进硕士以上层次人才20余人,现有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人。

  强化科研项目申报,锻造人才成长载体

  学术研究是文博单位发展的灵魂,也是促进文物保护人才成长的重要路径。文物保护科研项目的立项、推进、转化、结项等,是对文物保护力量的整体检验,也是锻造、培养文物保护人才队伍的重要载体。当前,通过以推进文物保护项目为抓手,积极组织申报国家文物保护专项资金支持项目、省部级以上科研项目等,通过文物保护项目的立项和推进,可进一步为文物保护人才的培养、成长厚植土壤、锻造载体、创造契机。

  大足区为破解中国南方潮湿环境下石质文物保护难题,以推进文物保护科研项目为抓手,相继实施以宝顶山卧佛和小佛湾造像保护修缮(川渝石窟寺保护示范工程)、宝顶山广大寺修缮等为代表的15项文物保护项目,其中宝顶山大佛湾精细灌浆技术应用研究被评为2022年度重庆市文物科技创新项目,发挥了重大项目的示范引领作用。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搭建人才交流桥梁

  举办国际学术会议,以国际化视野汇聚各方智慧,不仅能强化馆际之间、馆校之间、馆所之间的联系沟通,打通资源、打通信息,同时也可以为文物保护人才的引进培养、交流合作奠定坚实基础。当前,各地文保单位应互相加强联系交流,联合举办国际学术会议,强化人才交流、互动和培养。如重庆市大足区以学术为先导,先后举办“中国世界文化遗产监测2019年年会”“中国岩土文物保护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等10余个大型、高规格石窟寺国际学术会议,尤其是2023年8月举办的首届“石窟寺保护国际论坛”,汇聚中国、阿富汗、伊朗等近百名专家学者,共同研讨石窟寺保护问题,并发布《气候变化背景下石窟寺保护大足宣言》。